2025年07月19日 星期六
  • 网站支持IPv6

移民迁建新村:从“避水台”到“大村庄”

来源:开封日报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20-03-10 17:26
打印

干净、整洁、统一的移民迁建新村。(记者 鲁杰 摄)

11月28日,记者来到兰考县谷营镇黄河大堤南岸一个被当地居民誉为“豫东第一大村”的黄河滩区移民迁建新村。村内学校、敬老院、集体公寓和供水、排水、主干道等基础设施齐全,从黄河滩区搬迁出来的16个村的群众告别“避水台”,在这个“大村庄”内过着舒心安稳的日子,感受着党和政府的关怀。这些经历过无数次黄河洪灾的滩区群众再也不用为黄河水泛滥担惊受怕了!
  
  兰考县位于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就是这道弯形成了一道壮美景观,也让流经这里的母亲河多次发怒,给黄河滩区群众带来了无数次灾难。“我印象中,经历过的大的洪灾就有四次,1975年、1981年、1996年、2003年。”在移民迁建新村李门庄社区,见证了多次黄河水灾的79岁老人黄可荣,谈起黄河水灾记忆犹新。她告诉记者,2003年那次水患,黄河兰考段35号坝决口,凶猛的黄河水从决口处奔腾而出,淹没了下游一些村庄,仅谷营镇黄河滩区就有10多个村受灾。
  
  2003年洪灾发生时,在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滩区群众成功战胜洪灾。灾情和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时刻牵动着中央、省、市领导的心:绝不能让滩区群众再受到洪水的侵害!
  
  灾后重建中,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先后安排实施兰考黄河滩区移民迁建工程,滩区内16个村庄实施整村搬迁,村民在黄河大堤外安顿下来,彻底摆脱水患。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村民沈记换告诉记者:“我们对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的满意率是100%,特别是我们村的1000多口人,过去,父老乡亲还惦记那一亩三分地,如今,村里的900多亩土地已经全部流转,再无后顾之忧啦。”站在黄河大堤上,沈记换用手指着堤南堤北说。放目远望,堤南是楼房,堤北是破旧的瓦房,新旧对比不言而喻。一旁的武化民对居民迁建更是举双手赞成。他说,居民迁建事关民生,是党和政府对黄河滩区居民的关心关爱,是关乎子孙的千秋大业。武化民1978年入党,是一位有着40年党龄的老党员。自黄河滩区居民迁建项目启动后,他隔三差五就要到这里逛一逛、看一看,期待着早完工、早入住。魏富根是谷营镇岳寨村党支部书记,他从子女入学、就业、医疗、生活等方面,多角度向记者历数了滩区居民迁建的益处。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在移民迁建过程中,兰考县开展工程建设攻坚、幸福家园入住、群众稳定就业三大行动,围绕迁出居民“住得比原来好、生活比原来好”原则,及早谋划,把就业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提升迁出居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依托兰考县森源集团农光互补项目,鼓励引导群众进行土地流转,并就近转化为产业工人;依托附近的谷营镇食品园区、堌阳镇乐器园区灵活安排就业,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依托安置区人口集中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增加群众收入,安排就业1000余人;依托兰考县高级技工学校,对迁建居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外迁群众就业能力。积极与华润集团沟通对接,在谷营镇建设华润希望小镇,带动提升谷营镇搬迁安置区环境品位。在国道栗庄村东北处,建设大型养驴基地,培育形成一个牧畜产业集群,带动附近居民发展畜牧业,增加收入,从根本上解决迁出群众的生计问题。利用兰考扶贫政策优势,村“两委”班子筹划,旧村复耕后,建设养殖小区,吸纳现有的30多户散养户进场经营,扩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在旧村复耕后,平整出来的土地全部流转,增加群众收入。“俺们现在生活安稳了,下一步就是如何带领群众奔小康。”移民迁建新村姚寨社区主任金学彬告诉记者,土地流转后,村里加大对村民的培训力度,目前已培训电焊工100多人,为外出打工致富夯实了基础。
  
  在黄可荣老人新搬的二层小楼前,道路宽阔整洁,房屋规划统一,楼内处处是孙子刚结过婚的喜庆气息。看着屋内崭新的家具和精致的装修,老人说:“这些都是以前俺做梦也梦不到的啊!是党和政府让俺们滩区群众过上了舒心日子,再也不担心水灾了!”黄可荣告诉记者,没有搬迁前,滩区村里的3个“避水台”就是逃难之所。老人嘴里的“避水台”,其实就是在村里高地的基础上,再做增高、平整。黄河水漫滩到村周边,村周边打的堤堰无法阻挡水势时,人们就到“避水台”躲避。等到黄河水过后,再回到各自家中。后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协调下,大堤内外村庄开始结对帮扶。黄可荣所在的李门庄村和大堤外的西张集村对接。每当洪水泛滥,李门庄村群众就集体“逃难”到西张集村,到结对的村民家中避难。
  
  如今,滩区群众实现了整体搬迁,那种洪水来时逃难的场景一去不复返。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环境越变越好。为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移民迁建新村各个社区利用内部的小游园,安装了近百套健身器材,倡导全民健身;利用现有音响、盘鼓等,聘请专业老师辅导,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利用新村室现代化装备,组织群众观看农业科技、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电教片,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逐步提高搬迁群众生活品位,让迁建新村群众的笑声更加爽朗。(记者 鲁杰)

相关文件

    【下载DOC】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X

      您即将访问非政府网站链接,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