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开封打造“15分钟养老生活圈”:

让银发岁月温暖如歌

来源: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
打印

核心提示

千年汴梁,繁华未褪;银发浪潮,时代新题。面对汹涌而至的老龄化挑战,开封以“1663”养老服务体系为纲,编织出一张覆盖城乡、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让老年人在15分钟内尽享“家门口的温暖”。从智慧平台的精准响应到社区助餐的烟火温情,从“一键呼叫”的科技守护到医养融合的安心保障,这座古城正以创新的脚步,为“老有所养”写下生动注脚。

当暮色为古城开封披上一层温柔的滤镜,这座城市正以另一种姿态焕发新生——一场关于“老有所养”的变革,正在街巷间悄然生长。面对21.75%的老年人口占比,开封未沉溺于老龄化社会的焦虑,而是以“15分钟养老生活圈”为蓝图,将科技、服务与人文编织成一张细密的网,让每一位银发族都能在抬脚可至的半径内,触摸到生活的温度与尊严。从智能设备守护独居老人的安危,到社区食堂飘出饭菜香;从家庭床位的适老化改造,到医养结合的绿色通道,开封用行动诠释:养老不是等待夕阳,而是重新定义黄昏的璀璨。

系统化布局:六级网络织密“家门口”养老服务网

“以前去趟老干部活动中心得坐四五十分钟的公交车,现在下楼就有活动室,可方便了!”4月28日上午,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橄榄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82岁的李建国一边练习书法,一边感慨。这座总面积约360平方米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置有休息室、多功能活动室、保健室、阅览室及主题活动培训室(会议室)等。走进这里,温馨的氛围扑面而来,老人或是在保健室里接受专业的护理,或是在多功能活动室载歌载舞,或是在书画阅览区里沉浸在知识的海洋。李建国老人告诉记者,他以前因为行动不便,很少出门,生活十分单调。自从2019年底,橄榄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启用后,他每天都能和小区里的老朋友聚在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养老助餐服务是解决老年人生活难题的重要一环。每到饭点,家住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金康社区附近的张永庆大爷就会来到社区助餐点用餐。“俺们社区真方便,想吃啥直接下楼,这里的饭菜很可口,在这里吃饭既省钱又省心。”4月27日中午,吃着可口的饭菜,张大爷高兴地说。一餐热乎饭不仅温暖了老年人的幸福“食”光,也让儿女们放下了牵挂的心。如今,我市建成老年助餐场所415个,已覆盖全市40%的城镇社区和10%的行政村,可谓遍地开花。 

李建国、张永庆大爷所说的方便,源于开封全面构建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小区—居家”六级养老服务网络。近年来,开封市锚定“十百千万幸福养老工程”,致力于让全市老人都能“开心养”,深入开展扩大有效供给、培育养老产业、提高保障能力、强化队伍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监管效能这“六项行动”,不断拓展和完善“市、县、乡、村、小区、居家”六级养老服务网络,全力打造兜底性、普惠性、特色性“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格局。 

自2020年起,我市先后投入4亿元,精心布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如今,10所县区级特困供养服务中心、37所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37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73所乡镇敬老院(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以及11个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已全面建成。这些设施紧密配合,共同构建起一个多层次、广覆盖、惠民生、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全市老年人提供了坚实的养老保障。 

在杞县傅集镇,往日老旧的乡镇敬老院如今华丽变身,升级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曾经的危房焕然一新,杂乱无章的电路也被重新规整,崭新的洗澡间宽敞明亮,消防站内设备一应俱全,每个房间都装上了空调。改造升级后,该中心除了优先保障特困人员的集中供养,还把多余床位向社会开放,打破了敬老院的旧有局限,补齐了农村养老设施短板。此外,该中心还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等服务。“这儿跟城里的养老院没啥两样,没想到有一天俺也能过上这么舒坦的日子!”住在这里的郭玉兰老人乐呵呵地表示。而在不远的杞县五里河镇七里堂村幸福院里,低龄老人正照顾高龄老人,玉米地旁的欢声笑语中流淌着“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情。 

在大兴街道西门社区,李秀珍老人一家为家中的适老化改造满心欢喜。老人的女儿感慨道:“以前总担心老人洗澡会滑倒,现在厕所里装上了防滑把手,还配了沐浴椅和防滑垫,老人洗澡安全多了。这改造真真切切地提升了老人的生活质量,也让我们做儿女的心里踏实多了,不用再时刻提心吊胆。”据了解,为让特殊困难老年人安享晚年,我市持续推进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截至目前,已为6742户经济困难且存在失能、部分失能、残疾、高龄等情况的老年人,改善了他们的居家生活环境,让他们在家中也能感受到温暖与便利,向着幸福晚年大步迈进。

智慧赋能:“一键呼叫”织就“无形守护网”

“以前突发急病,手抖得连电话都拨不出去。现在只要按这个红按钮,社区、医院、子女全都能收到警报!”在苹中社区独居老人王俊梅家中,一枚巴掌大小的“一键呼叫器”被郑重挂在床头。这个集摄像头、紧急呼叫、智能监测于一体的装置,连接着开封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和865家签约服务商,如同一张无形的安全网,24小时守护着全市97万老年人的平安。 

苹中社区党委书记周桂梅告诉记者,为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改善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并确保他们得到充足的照顾和关注,在顺河回族区民政局的协助下,早在2023年苹中社区就为辖区急需帮助的3户独居、困难老人家中安装了智能养老管家系统,王俊梅就是其中的一户。 

“装上当天,我就试用了。一键拨过去,不到10分钟,就有服务人员上门给我送来了午餐,真的很方便!”今年78岁的王俊梅说,“我儿子一家在国外生活,我患有癌症,身体不太好,平时只有年迈的老伴照顾我。其实,对于我的身体状况,儿子一直放心不下。现在好了,有了‘一键呼叫器’,它连接着我市的智慧养老平台,与一批养老服务人员组成了一张无形的网络,实时守护着我。不管是维修家电、买菜送饭、居家护理还是家政保洁,只要‘一键呼叫’,平台那头总能满足我们老两口的需求。” 

智慧科技的力量不容小觑,它不仅成功破解了“空巢之困”,更为养老生态带来了全新变革。早在2022年,我市就启动了“汴地有爱·志愿共享”5G社区助老为老项目,主要面向60岁以上老人。该项目充分发挥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五社联动”的作用,依托养老服务平台,融合“互联网、物联网、线上服务与线下六助服务”,让高龄、失能、多病的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开封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优质服务。在我市湖滨社区、航天社区等,老人只需打开“汴地有爱”小程序,动动手指,家政保洁、心理疏导、跑腿代购等服务便能轻松获取,有效满足了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而覆盖全市的智慧养老平台,则借助大数据动态调配资源,让助餐、保洁、护理等服务需求“一键触达”。 

为了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我市还积极开展智能技术适老化培训。社区志愿者定期走进社区,耐心地手把手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和智能设备。在顺河回族区的公园路社区,每半个月就会举办一次智能手机培训班,吸引了许多老年人踊跃参加。志愿者详细讲解微信视频聊天、网上购物、线上预约挂号等功能的使用方法。“以前觉得智能手机特别难学,现在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我不仅学会了,还能和在外地的孙子视频聊天,感觉和他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72岁的居民孙爱香展示着新学会的微信功能,笑容里透着自豪。 

当智能监测设备捕捉到独居老人的异常体征,当“一键呼叫”唤醒城市服务网络,当视频连线抚平亲情的时空距离——这些跃动的数据轨迹,正编织成开封养老服务的温度经纬。在这里,科技不再是悬浮的云端技术,而是化身为托起幸福晚年的坚实臂膀,让“老有所依”的承诺在汴梁大地落地生根。

医养融合:让健康与夕阳共舞

“针灸、艾灸、推拿,不出社区就能做理疗!”在顺河回族区工业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67岁的糖尿病患者马建国正在接受社区医生的专业诊疗。这家养老服务中心实行与汴京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办公,设有日间活动室、阅览室、助浴间、老年剧院、中央厨房以及专业理疗区、康复训练室和百余张养老床位,老人可“白天接受治疗,晚上回家休息”。马建国老人患有糖尿病多年,需要定期进行康复治疗。以前,他去医院做理疗非常不方便,现在在社区就能享受到专业的中医理疗服务,他感到十分满意。他说:“这里的医生技术很好,服务也很周到。在社区做理疗,不仅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还能让我更好地照顾家里。” 

这样的“嵌入式医养结合体”,正是开封破解“看病难”与“养老难”双重困境的密钥。我市依托全市46家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医疗资源,联合21家医养结合机构,合作运营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区域内老人提供高质量的医养结合服务;在深化医养签约服务方面,我市通过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的方式,由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提供巡诊、健康咨询以及就医绿色通道等服务,有效补充了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供给。如今,全市已有220家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完成签约,签约率占全市养老机构的95%;家庭医生服务也在开封扎实推进。我市为6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持续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五进”和健康档案大清查活动,充分发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保障老年人健康方面的作用。我市还积极探索家庭病床试点工作。107家医疗机构,其中包含3家二级医院和104家基层医疗机构,分三批次成立家庭病床管理中心(办公室),共设置1505张家庭床位,并组建了330个服务团队。 

此外,全市更大力推动中医康养融合。将老年人健康管理作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首要环节,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健康检测+医疗机构体检报告+既往病例”,为老年人建立健康管理档案,以便及早发现异常并进行干预,降低医疗费用,提升生命质量,逐步助力老年人实现“少得病、晚得病、不得病”。同时,将中医康养融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慢病管理、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独特优势,构建“医院—社区”老年康养服务新模式。

社会协同:共绘“银发幸福”同心圆

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也为开封的养老服务体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让养老事业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今年1月10日,开封市首届银发春晚舞台上灯光璀璨,18个形式多样的节目依次呈现,展现了开封老年人对生活的热情与向往,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视听盛宴。该活动从2024年8月30日启动以来,全市共有120多支老年艺术团队和众多老人参与,总人数超过3000人。当天参加演出的邹涵冰老人说:“参加这个银发春晚,让我感觉自己又年轻了一回。和老朋友们一起排练、表演,不仅丰富了我的生活,还让我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尊重。” 

在开封,温暖的故事不止于此。市义工协会、市志愿者协会等众多公益组织以及爱心人士,经常深入各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助老活动。他们为老人精心准备文艺表演,带来欢乐与笑声;提供义剪、按摩服务,让老人感受到贴心关怀;还会陪老人聊天,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慰藉。同时,健康讲座、法律知识讲座也定期举办,为老年人普及各类知识,有效增强了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让老年人时刻被浓浓的社会关爱所包围。 

这种协同效应在基层迸发更大能量。以鼓楼区油坊社区的“时间银行”为例,这里创新推行志愿服务可兑换未来照护时长的模式。“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份温暖能一直传递下去!”油坊社区的王梅芝老人经常去看望一位90多岁的高龄老人,帮老人打扫房间、购买生活用品,还陪老人谈天说地。她笑着说道:“看到老人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我心里特别有成就感。而且,现在我帮助他人积累的服务时长,以后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也能换来相应的帮助,感觉特别有意义。” 

从智能终端的“一键呼叫”到六级网络的“一步之遥”,从医养融合的“一体守护”到政策人文的“双重温暖”,开封的“15分钟养老生活圈”不仅丈量着物理距离,更缩短了心与心的隔阂。在这座充满温情的城市里,老龄化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推动城市文明进步的契机。每一位老人,都能在古都开封的岁月流转中,真切地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幸福与安宁。(记者 李晨翀)

相关文件:

    【下载DOC】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